国际站很适合刚入门跨境或者外贸的新手。虽然平台门槛有点高,月入 1w 、 2w 、3w 甚至更多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努力一点,两个月就可以赚回平台费。
今天的分享来自小海鱼 老师,2015-2018 年,她从事安防行业外贸 B2B 销售,实现了完成个人年业绩 1000 万人民币的销售额。2018 年辞职后,开始做线上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并实现了从个人摸索到团队 0-1 的经验沉淀。
接下来,一起听听小海鱼老师的分享。
—正文—
大家好,我是小海鱼,一个不善社交、不冷不热、沉迷赚美金的重度患者。
鉴于年龄一般,经历有限,阅历不多,认知浅,格局小,望有兴趣阅读下去的圈友海涵。
在网创社群的第一篇文章,以复盘我是如何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赚到第一个 100 万的实操经历的形式整理出来,
希望给需要的圈友多一个参考。
一. 我对Alibaba的「偏见」
从踩过的坑来说,我不太建议咱们做外贸或者做跨境的人 all in 阿里巴巴,可能更多的是站在公司角度、投入产出的角度;
但如果,于个人而言,一个人能通过 Alibaba ,每个月收入 1W 、 2W 、 3W 甚至更多,也还算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今天写这篇文章,我没有做过市场数据的调查,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通过阿里巴巴赚了多少钱,
这个,应该也是大多数人不愿透露的数据, 哈哈~
前几天,阿里巴巴招商经理来我们办公室,说他准备辞职了。提到接下来的工作规划,他说考虑过做外贸,
但更倾向选择做谷歌投放服务商。其间,提到他的前同事,也是从阿里出去做外贸, Alibaba ,到目前为止,确确实实没赚到钱。
离职出来,一开始创业起步,租办公室、雇人、各种配套的办公用品、平台投入等等费用,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从身边接触的一些朋友的反馈,了解到的现象是:大家做线上平台,就是阿里巴巴国际站;传统外贸转型,做阿里巴巴国际站;
听招商经理的话,一挥手投入几十万,一两百万, 7 、 8 个金品诚企等等。特别是疫情带来的影响,
让无数传统外贸的企业措手不及,国际站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投入,因此也不清楚这些大资金、大成本的投入,最后带来的收益是怎样的。
今天只是谈谈像我们这种,招商经理最讨厌的卖家(乞丐版 29800 出口通)的实操经验。
二. 什么是阿里巴巴国际站(Alibaba)
很多人可能听过阿里巴巴国际站,但是具体是什么,却不太了解。
官方的解释可以百度,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希望非外贸或者跨境的人,会好理解一些。
在中国,淘宝几乎人人都知道,而 1688 可能还是有挺多人不知道。
淘宝是国内的零售平台, 1688 就是很多零售卖家拿货批发的地方,直白地说,就是网上的批发市场。
中国制造那么发达,价格也便宜,很多老外就想着买中国的东西。
这时候,就有了零售端的全球速卖通( Aliexpress ),即国际版淘宝。
得益于越来越完善的物流,它几乎可以发货到全世界各地的买家手中,就像国内的淘宝能把货发到中国的每一个省份,甚至台湾、香港、澳门等一样的道理。
而阿里巴巴国际站,就像国内的 1688 , 是面向全球批发类客户的一个批发采购平台。
三. 我是如何通过Alibaba赚到第一个100万
这部分主要分享我是如何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赚到的第一桶金的案例,希望能给需要的人一个参考思路。
案例主要是复盘如何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不断上新热销产品,从热销品中发现爆品,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放大收益的一个操作。
整个操作的核心思路:通过不断选品、上新产品,发现爆品,扩展平台进行销售,实现盈利。
听起来很简单,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操作,但是执行力是决定一件事成败的关键因素或者说决定性因素。
1. 不断选品,坚持上新,用数据筛选出有价值的产品
刚开始做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时候,我们的选品思路是非常局限的。
我在想,可能大多数人跟我们一样,都有犯过这样的错。
从自己了解、听说过或者熟悉的产品入手去做选择;亲戚朋友在做的、推荐的产品,有听起来还不错的产品资源的;
或者偶然从路边、旁边的饭桌、电梯里的聊天里听到谁谁谁卖什么赚了多少钱等等。根据这些表面的信息,就决定要去卖什么产品。
我们属于第一种,从自己有限的信息和资源入手开始倒腾卖货。
那时候手上的一些智能手表供应商的资源,在前几年属于比较火的产品。但是那时候做,价格也已经是非常透明了。
客单价高,利润只有 7-8 块左右。客户都是在国际站上群发询价,谁便宜下单给谁。
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电子产品售后和物流等因素的考虑,一开始我们也想过避开这些问题,卖一些低风险的产品,
比如运动类的袜子(哈哈,还是出单了),也一直在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品类。
刚入门,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我们跟大多数一样,先是在各大平台上选择一些排名靠前的、评论真实优质的产品,
上架到自己店铺。几天后,从后台跑出来的数据看一下效果,再做出调整。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断选品,坚持上新,用数据筛选出有价值的产品。
一开始我也是不太坚信这个原则的。觉得上新产品,不就是几天就上架完了吗?然后直通车烧起来啊,
就只需要坐在那里等询盘就好了。现在很多做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人,还是这样的想法,跟当初的我不谋而合嘛
(当初是不舍得烧广告,现在也是,乞丐版 + 裸跑)。
比如,一家工厂,他只有自己的产品,斥巨资研发、开模、备料、生产,养着几条拉的流水线工人。
从传统外贸转型线上,开通国际站,让业务员上传完自己的 10 款或者 20 款、 30 款款产品,是不是以为就可以等着接询盘了?
或者听客户经理的「建议」,买顶展、买橱窗、烧 P4P , 每天烧个几百块已经是标配套餐了。
然后,效果可能出来了:一堆印度客户发送一堆的询盘,问你能不能货到付款,能不能送个免费样品。
难道心真的不会痛嘛?其实一般都是员工在做这些操作,没有每日汇报,老板是不太清楚状况的。(心痛老板的血汗钱)
后来我才领悟到,产品是永远上架不完的。只有不断地发掘爆品,每天坚持上架到店铺,
那么,来到你店铺的客户都是这些爆品带来的流量。
量变引起质变,假如每天上架 10 款,一个月有 300 款,两个月 600 款,半年就是 18000 款…..
这些经过你筛选的产品,本身就是有流量的,它们会将流量带到你的店铺,聚集在这里,最后爆发出来。
相比于,守着自己固有的几款产品做等询盘,不断选品、坚持上新带来的效果,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每天勤勤恳恳地地做着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
大概过了一个月的样子,突然一天,发现店铺的流量暴增。到后台看了一下,有一个链接就有 10000+ 的曝光,
并且有很多个客户发来询盘,其中还有主动下单成功的。
我们注意到,这个引流关键词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词, 一个国内自主的蓝牙耳机品牌。
(上架完产品,过几天后,可以在数据管家中的产品效果或者引流关键词查看数据)
于是乎,顺着这个关键词,我们上架了所有这个品牌下的系列产品。在接下来的数据里,发现有一个词流量巨大:「T1C」,
这个不太起眼的词,不是品牌,它只是产品系列中一个型号。
再接着,发现 T1C \ T2C \ T1S \ T2S 等等型号关键词的流量,都是很大的。抓住这个点,后来在拓展平台到速卖通的时候,
直通车只烧了这个精准的型号名称,订单也是如雨般哗哗地下。
有时候,能产出价值的关键词不一定是花几万买顶展位来的行业大词、核心词,
而只是一些不起眼的精准型号词,成本低、价值大。
选品与运营思路相结合,将实践中得到的数据和收到的反馈,不断优化、不断探索和调整选品方向、再验证,
最后才可能出现(也可能无法出现)一款满意的、能帮你赚钱的产品。
下面是截图的几个阿里巴巴国际站后台的订单。第一张是来自各个不同国家客户的订单,量小单多,
有买 1 个、 2 个, 10 个, 50 个, 100 个…..不等,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客户中有韩国、哈萨克斯坦、
日本、澳洲、土耳其、巴西、秘鲁、保加利亚、俄罗斯、荷兰、加拿大、美国、印度等等;
第二张是某一个客户后面持续下单的部分截图。
那时利润还挺可观的,国际站上一对耳机利润有 10-30 元不等,速卖通上多的时候利润能达到或超过 50 块左右,
亚马逊相对低一些,做活动的时候差不多 10 块左右。越到后面就不行了,最低只剩下 5 块左右了。
(上图为国际站后台,这款产品刚开始出单的一些截图)
(上图为其中一个复购客户的部分返单截图)
2. 选择供应链时,要提前准备好多个Plan
有了第一个询盘,我们就开始在 1688 上联系卖家拿货。当时卖出的第一台应该只有不到 10 块的利润,
但还挺兴奋,现在回想,就是从 0-1 的喜悦吧, 哈哈~
一般 1688 上同一款产品都是有很多家供应商,大多数属于贸易公司,一个公司可能有几个店铺,
也有工厂的某些业务员自己在上边开店卖货的。
拿了几次样品之后,觉得成本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而这时,客户的巨大需求逐渐地浮现出来,询盘不断增多,
后台客户自己起草的订单量也不断增多,于是,就想着去联系厂里,试着去合作。
找了一圈之后, 1688 上没有发现原厂。国际站上原厂也是有店铺的,只是回复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
处于无人管理和经营状态。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竞争关系,担心你目前手上的客户最终都会流回厂里。
但我们尝试主动找他们,线上聊天,去发送询盘,告诉她我们的需求。带着诚意去谈,希望跟他们合作。
后来也顺利通过这位业务员,达成了合作,拿到了授权。
期间,了解到这个产品属于小米生态链,具体是内部什么情况,我们没有过多了解。
这款产品热销的时候,供不应求,整个市场都在高价找有现货的商家。厂里拿货先交定金,预订等待 30 天左右或者更长。
市面上销售的价格被哄抬,加了 30 块左右的成本,还是拿不到货。
工厂内部出货按照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分着数量出。电商部、品牌部、定制部等等,有时候一天可能每个业务员只能分到 100 台,
经常拿不到的。当然,他们内部的皇亲国戚情况除外。
为了赚一波这款产品的红利,我们尝试再去联系他们厂里的其他业务员。通过官网联系了两位业务,后来也发现 1688 上的店铺,
是厂里的业务员开的,他们也会在上班之余,租个仓库囤货。
总之,想尽各种办法争取现货,差不多跟 5 位业务员有联系。
从这次事情中,我学到的是,即使是在供应链的选择上,也要提前准备好 Plan B , Plan C 。或放大收益,或以防不备之需。
3. 解读平台规则,从中寻找解决方案
当看到后台每天不断增多的询盘和订单后,我们想到了向其他平台拓展。从国际站拓展到速卖通、亚马逊,
也尝试过 eBay , Wish ,Lazada 等。
一款好的产品,红利周期可能也就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从国际站拓展到速卖通 Aliexpress 和亚马逊还算 OK ,
但是再复制到 Lazada , eBay 已经太晚了。
速卖通上这款产品本身自己有团队在运营,开了几个店铺,每个店铺的这款产品销量累计都是几万单。
我们进入的时候,每天几百单,两个人打包发货已经忙不过来了,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事。
(很多照片找不到,好不容易翻出一张,发货的一角:凌乱的打包现场)
缺货状态下,他们自己的电商部门都分不到货。在我们能想办法搞定货源的时候,即使将价格每台耳机利润加到 50 元,
每分钟或者每几分钟还是不断有人付款。
亚马逊我们主要做的欧洲和澳洲,通过站外 deals 活动、红人博主引流,一次活动几个小时,订单几百上千单,
享受付款通知的消息一直在手机屏幕上弹出的赶脚。
在拓展销售平台期间,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有一点想提一下。在速卖通平台的销售上,因为我们的运营操作,
客户订单基本都下到了我们的店铺。
当他们电商部门发现销售数据出现巨大下滑的时候,向平台提出了投诉后,直接导致我们的 5 个链接被下架,订单停止。
随即,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解读平台规则,每一条关于品牌侵权的条款,嚼碎了去消化,从中寻找解决方案。
在投诉出现之前,电子版的授权书已经有出具。只是我们向平台提交授权书的时候,需要拍带鲜章的实物授权书的照片。
我们做出的动作是,立即请与我们配合的业务员安排,催促加急寄送授权书给到我们,
并要求火速帮我们出一份增值税发票和盖章的销售合同。
有了这三份文件,提交给平台,是没有任何风险和处罚,并且也可以保存自己对该品牌的销售权利。
平台认可正规、有效的发票,跟数量金额无关;授权书即使只是授权某平台的,其实每个平台都有效。
(操作过的这几个平台是这样的,其他变化的规则目前不太清楚)
那时,要求这位配合的业务员帮忙,将授权书和发票上的日期填为被投诉之前的日期,结果发票是无法操作的。
这点,在这件事之前,我们也没有这种常识。发票的日期,只能是开具发票当天的日期,即使对应的交易和销售合同都是以前的日期。
大公司内部流程非常复杂,每一份发票、合同、授权书,要层层审阅。更何况这家公司是几个老板一起合作的。
所幸最后,我们提供了正常的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和授权书,平台恢复了我们的销售权利; 但是觉得没有意义,便没有再继续做了。
关于拓展平台渠道,如果这小平台竞争激烈,可以尝试一些小语种的本土平台。每个国家和市场都有当地消费者喜欢的本土平台,这些平台不一定为大部分人所知, 比如荷兰的 bol.com , 韩国 11 街、 naver.com ,等等。
4. 把每种渠道、运费、时效梳理出来,做一个详细的excel对比图
要把货卖到国外,送到客户的手里,物流是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事之一。
首先:
货是不是敏感货物,哪些国家能出,哪些国家不能出;普通的物流出不了,要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怎么解决。
其次:
货物发到客户手里的费用是多少?是否太贵?是否值得国外客户购买。
其三:
不管是 2B 还是 2C ,发货到海外都会涉及关税问题,如何避免关税太高造成无法成交?
其四:
货物运输时间和安全性问题,会不会顺利派送到客户手上等等。
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中,需要考虑的基本物流问题。
咱们常见的是通过一些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安排发货,但是他们的费用都是偏高的,毕竟帮你安排运输服务,需要服务成本,货物丢了,也有承担损失的风险。
国际物流一般大件海运,时效慢, 30 天左右;小件空运、快递,一般一周左右;再小就是国际小包,最便宜但是最慢, 10-30 天不等,甚至发非洲、南美国家长达 2-3 个月,比如秘鲁、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等。
国际站上的订单,根据数量大小不一,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大的走柜子,小的发挂号小包。
以速卖通为例,物流问题上,想分享的点:
1. 优先考虑平台规则,利用平台资源;
2. 多对比,选择最优最快最便宜的方案,勇敢开发出不同的物流方案;
3. 同行能发的物流、能触达的国家市场,我们也要发。
平台的资源一般都是很好的,他们会尽最大努力给买家和卖家创造成交的条件,保证双方的利益。
比如,无论对买家还是卖家而言,速卖通的标准无忧小包( Aliexpress Standard Shipping )就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的最好物流保障。
很多非洲或者中东、南美的客户,下一个单,你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发出去的时候,走平台推荐的物流,一定是没错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没听见过的国家名,比如一个危地马拉的客户,在店铺下单后,四处对比,发现没有货代愿意为一个 0.2KG 的小包裹去查询报价,更别说安排发货到如此偏远的地方。
但速卖通提供的的标准无忧小包,大概率它能顺利派送到客户手上。即使无法签收,丢件了,平台会自行处理,这个订单也是不需要你赔偿的。
自主物流,就是自己找的物流。如果成本、时效、服务比速卖通提供的线上物流便宜,可作为一种选择。
同一件产品,同样的重量,如果同行发到美国需要 150 元,那么我希望我能用 120 元解决好。如果同行能发到巴西、俄罗斯这些门槛高,有难度的市场,那么,我也要做到能为客户提供这些服务。
回到速卖通物流上来,根据订单显示的目的国市场分析,我们主要选择了递四方 4px 和 E邮宝。
带电产品,货值较高,考虑到安全性,又要节约成本的同时,选择的小包挂号。
零售平台,客户的投诉率和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太长时间没收到货,客户会有情绪。
我们的做法是,花一两天的时间,把每一种渠道,发到每一个常发货的国家的运费、时效梳理出来,做一个详细的 excel 对比图。
这样你就很清楚,当下次遇到这个国家的客户下单,你应该选择哪一个渠道发货了、并且知道大概多少成本。
比如,表格中,选中俄罗斯,标出的绿色价格 22.12 元发 E邮宝,就是最优的方案。
即一个耳机发到俄罗斯客户的手上,选择 E邮宝, 15 到 20 天就能投递成功。
不可小觑只有 0.2KG 重量的小包裹,也不要看不起一个运费便宜 1 块钱的运输渠道。想想,每天 1000 单,
哪怕从一个小包裹的运费中省出 1 元,就能省下 1000 元。挂号跟平邮包裹的成本,有时可不止几块钱。
到最后,因为发货太多、包裹太多,我们选择了平邮。用预估的丢件概率的损失金额跟运费成本差(挂号和平邮)
做对比,如果丢件概率小于多少,我们就是赚的。
我们那时候能做到,清晰地知道竞争对手每个月发了哪些国家,多少单,发的什么渠道,运费成本多少。
然后,在表格中对比运费成本和页面的销售价格,甚至打包的物料成本也会通过买家晒的图去拆解,
用什么样的包装既能保护产品完整,又能美观、节约成本。
有人会问,很多国家,有客户过来询盘,但是我根本没有能发货过去的渠道。
比如,带电的产品发哈萨克斯坦,怎么发不出去啊?但是客户明明说从其他供应商那里买的都能收到,那别人发的什么物流呢?
分享一个方法,从同行的产品评价里找客户的晒图,即使你对发货物流的面单长相不熟悉,可以看物流商的名字,
顺藤摸瓜,再去开发出这些物流商。
四. 我在Alibaba上踩过哪些坑
国际站有哪些坑?要如何避免?
对于一下投入几十万或几百万的公司,不能说全是入了被招商经理忽悠的坑,其中确实有很多是体量大,有这些需求的,就另当别论。
我个人的几点踩坑经验,列在下面,仅供参考:
1. 团队裂变失败:选择大于培养
很多人都知道,当一个能赚钱的项目实现了从 0-1 ,那就应该将它放大。
既然,如果一个人能实现月入 3 万,是不是考虑可以扩大团队呢。
招 5 个业务,不就是能月入 15 万啦,想想还是很激动的!
于是,我就开始整理工作培训资料,把自己所有的工作内容列出来,准备手把手地、全心全意地教会这些人。
这个项目,经过一年的实践,得出的结果,有悖于当时的天真想法。
主要原因在于我自己,内部流程、不会管理和引导,所以结果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我大致保守核算一下,实际的情况:
开一个国际站店铺( 29800 + 1w 直通车)是可以创建一个主账号和 5 个子账号,可以供五六个业务使用。
给这个小团队配一个运营、一个采购,总的人员配置上差不多 7 人左右。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每月的基本人员成本差不多达到 5 万。哪怕只有 1 万块盈利,那么这个小团队的总营收利润至少需要达到 6 万。
粗略算一下, 7 个人,辛苦干一个月,才盈利 1 万,其实对公司来说,不是一件值得的事。
加上社保、办公场地、房租水电、管理的精力、平台费用、 P4P 广告投入、平台佣金等等, 这些成本算下来,
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亏钱的。
但是一两个人,如果能通过一个国际站乞丐版,月入小几万,又完全是值得做的事。
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来去去,招聘培养的应届生约 20 个,基本都是本科,英语专四水平。
通过人才服务商招聘进来的成本是 3980 / 人, 这笔费用大概 79600 元。
每个进来公司,从入职、培训、到正式能达到工作的状态,再到离职,按照平均 6 个月算,月薪平均 6K ,
高的月差不多 1.5W ,低的 5k 左右,费用支出 720000 元;这一课,在没有经验的应届生身上,共计交的学费约 80 万。
选择大于培养,是实实在在花钱买来的体会和感悟。
在招人这件事上,要考虑的是加入的人能带给来什么价值,不应该以为薪资低的就是在为公司节约成本。
小公司或者创业型公司,更需要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价值,能一起共创的人。每个优秀的成员,都能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
因此,宁愿花 2 倍甚至 3 倍的高薪请一位有能力的人,都不要花底薪雇一些需要手把手培训,闹情绪还需要做心理疏导,
状态不对又单独开小灶,相互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人,这是一件巨可怕的事。
花了时间和精力,投入了金钱去培养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如果跟公司价值观不符合、不同频,
公司将又是为社会做了一次慈善行为。
综上所述,选择大于培养,宁愿高薪聘优秀的人,不要轻易为了表面上看起来降低成本,请一些相互内耗的人。
公司不养闲人,如果拉着他们都走不动的时候,学会舍弃、精简人员。不要因为觉得培养他们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不忍心。
学会断舍离,轻装上阵。如若不懂舍弃,不是负重前行,是寸步难行。
2. 品牌侵权问题
a. 普通侵权投诉
普通的侵权一般出现在不是特别有名的品牌,大多是一些自主品牌或者有国内外观专利的产品。
当权利人发起投诉的时候,你会收到 Alibaba 的邮件,通知你产品会被下架,如果 30 天内没有提出申诉,
就会自动删除。这样的投诉对店铺权重没有太多影响。
如果在第一次周期投诉结束后, 6 天(具体几天有点忘记,可查规则)内连续收到同一个品牌方收到其他不同产品链接的投诉,
就会涉及店铺禁售 7 天,店内商品无法在前台搜索出来,并且即使恢复售卖,也会影响权重;如此投诉连续三次,这个店铺基本就被关了。
b. 严重侵权
我曾有一次严重侵权的经历。
那是在第一次上手铺链接的时候。我很小心翼翼地筛选好了关键词、标题的,检查了每一个词语,
结果在产品批量上传都还没结束的时候,平台连续发送了好几封侵权通知,里面的品牌词 lg ,出现了 6 次,
产品刚上传成功,平台自动判为侵权,店铺就被禁售 7 天。
讲 lg ,你可能不太认识,尼玛换成 LG , 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LG 空调,电视、手机等等,稍微大牌的一点的,
平台就直接判定你侵权了,不用品牌方手动投诉。
每个店铺每年应该满分是 24 分,当时直接被扣 12 分,加上其他原因,好像是没有按时发货,
有一个客户投诉了逾期发货,平台扣了 1 分。
多么凶险,总分 24 ,就被扣了 13 分。剩下的日子该过的多么胆战心惊。
还有很多比如 LV , Chanel , Samsung 等等,一定要注意啊。
c. 美国法院禁令
美国法院禁售令,也是品牌侵权中的一种情况。在我看来,算是属于最严重的。涉及到律师函,账户资金冻结,
需要请律师,联系品牌方和解,请求撤诉等等。
不幸的是,我们其中一个店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收到禁令通知的邮件,接着收到一堆律师发的文件,然后发现,店铺后台的资金被冻结,无法提取了。
从文件中,可以看到,被投诉的不止是我们一家,里面有几十个中国的公司。
对这个突发的「惊喜」,出于诧异,我们开始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侵权了。
通过对方发的 Exhibit Compressed 文件看到,同事上架的一款手机壳图案上出现了「OFF WHITE」的 Logo , 导致侵权了。
后来了解到,这个手机壳只给一个客户出了样品。 嗯, 卖几块钱的东西,导致整个店铺资金被冻结,可以想象一下这时候的感受。
而这个买样品的客户,我通过 Facebook 和 Linkedin 验证,就是品牌方授权的律师安排的。
这个样品客户实实在在的购买行为,哪怕是只有几块钱的盈利,也坐实了通过侵犯别人品牌方的权利而获益的事实。
这件事,总结的经验:凡通过平台销售的产品,一定仔细检查并排除任何可能的侵权行为。
像我们这种情况,无意、无知而侵权的行为,当它发生了,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只能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本来我们是销售手机壳,谁能想到,手机壳上这个图案是别人品牌 Logo ,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的一个奢侈品品牌, Lol 。
d. 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以下内容回复可见:
五、结语
以下内容回复可见:
- 海报
- 打赏
- 分享
- 微信
- 支付宝
隐藏内容需要回复可以看见
很好,很厉害
这个确实很牛逼!
分享的很到位,朱圣祎长红。
有用
有用